【復華Podcast】要看懂國際政治,先讀懂《晶片戰爭》!
從60年前的美蘇冷戰、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,直到近2年的烏俄戰爭,誰掌握最先進的晶片技術,誰就講話比較大聲!

晶片(Chip)不僅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成果,更隱含國際間話語權的角力鬥爭,從60年前的美蘇冷戰、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,直到近2年的烏俄戰爭,誰掌握最先進的晶片技術,誰就講話比較大聲!
本集【讀立思考】單元分享一本與台灣人息息相關的國際大作,由戰爭史與國際史的專欄作家Chris Miller撰寫的《晶片戰爭》,提供大家在暗潮洶湧的國際政經局勢下,透過更宏觀的觀察與反思,更精準掌握投資趨勢!
提到「晶片」發展的歷史,從頭到尾都跟「戰爭」密不可分!早在二戰的時候,為了讓砲彈更精準地命中目標,各國軍方為提升計算能力而使用電腦,主要零件由早期的真空管、電晶體,一直發展到現在我們常聽到積體電路或晶片,可說戰爭其實正是現代科技的起源。
發明晶片之後,除了軍事的應用,商業化的運用也是晶片產業的重要轉折。1970年代越戰結束後,南韓、台灣等東亞國家擔心共產勢力擴張,紛紛選擇加強和美國的關係,並邀請美國半導體廠商開始在東亞一帶設廠,進而形成全球化分工及各取所需的雙贏局面,台灣在這個階段也開始奠定科技製造實力。
晶片發展到後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:製造成本非常高,於是便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,也就是我們台灣之光-晶圓代工產業,它讓晶片產業做到更有效的全球專業分工,即設計公司專心設計、製造公司專注製造,一路發展到現在精密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。
※瞭解詳情:金複合(母子基金)投資法
獲得第一手市場資訊、申購優惠、最新理財講座、文章與影音資訊!